Super Skills 2015新竹Keep Going —黃穎峰、廖敏玲顧問

又是新的一年
在剛完成的2014,台灣各地的Super Skills團體課程持續進行著。在新竹市自閉症協會、台北市天行者協會、台中市自閉症協會的團體班,一組一組的特教老師們撥出自己的時間,在假日為孩子們開課;我們的自閉症、亞斯伯格的孩子們,在一班又一班的團體中,放心、認真地學習「社交技巧」這門既困難、考試又不考但卻十分重要的課程。

回顧2014,我們的教師專業研習足跡從台北、新北、桃園、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甚至跨海到金門。特教老師們認真的參與研習與演練,而在新北、新竹、台中,很不簡單地持續辦理”實作教學研習”,讓老師們能夠在實際教學中,去驗證新學到的教學方法,也為我們的學校內(新北市)和民間組織中(台北、新竹、台中協會)培養更多更有能力的特教老師。

我們非常感動能看到不同資歷的老師,努力在其教學之中,不只是教導「表面的社交行為」,而是試著用更敏銳的「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嘗試「解讀學生問題行為背後的真正意圖」,並在課後「自我檢視教學」的過程,謙遜地自省、吸收更新的觀念。而這些「始作勇者」老師們的成就與收穫,又進一步堅定自己的教學、並且鼓舞他身邊的同事。我們欣見更多老師的投入。

亞斯孩子的困境
亞斯孩子由於擁有「流暢的語言表達」或某些「領域的專精研究」,掩蓋了他們的社交不足,讓他們在社交技巧方面所面臨的困境,經常被我們嚴重低估。在社會互動上的重覆挫折,又回頭加深亞斯孩子對社交情境的恐懼。Kansas大學的B. S. Myles教授對亞斯孩子的困境說明,值得我們一再複習:

1.非語言的互動。
姿勢、態度、表情、聲調、身體距離、眼神這些非語言的線索,和說話內容本身一樣會傳達訊息。亞斯孩子經常無法解讀這些非語言的線索,也就是,他們沒有接受到別人要傳達的完整訊息。
2.雙向的互動。
雙向互動對於建立並維持友誼很重要,但這正是亞斯孩子的困難。對於別人的感受或觀點難以了解,表現在交談時,常會對有興趣的話題長篇大論,沒興趣的話題毫不參與。
3.推斷別人的想法。
不能了解別人的感受意圖或觀點、不能了解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常常讓亞斯孩子出現自認為誠實卻時地不宜的言行舉止。
4.問題解決能力。
亞斯孩子很難對一種情境,產生多種可行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不管成效如何,他們經常只用一種方式去解決問題。有時候,即使熟記了解決問題的新步驟,真正面臨情境時卻使用不出來。
5.抽象與推理思考。
當需要推理或下結論時,亞斯孩子經常會對社交的情境有錯誤的解讀。他們的困難在於:
●了解抽象概念的語言;
●了解並能正確使用隱喻、成語、寓言、格言;
●作推論;
●掌握委婉問題的意義與意圖。
6.壓力反應。
我們經常能感受到亞斯孩子出現壓力、焦慮的狀況。等著和朋友玩卻不知道怎麼做;不知道老師喜不喜歡自己交的作業;要照老師的指示卻不知道重點是甚麼;大家都在笑自己卻聽不懂笑話等等…,有許多是一般人覺得不重要的情境。而亞斯孩子面對壓力,最後常以崩潰或退縮來反映。
7.缺乏自我覺醒(self-awareness)。
亞斯孩子不只難以了解別人的心思,研究顯示他們也不了解(無法意識)自己的看法,情緒與行為。即使家長與老師都感受到亞斯青少年明顯的焦慮、沮喪、退縮、注意力缺陷、行為問題或社交困難,孩子自己卻不覺得自己有這些困難。這樣自我察覺的缺陷接著就影響自我管理的實施。
讓孩子了解自己有亞斯伯格症常見的特徵,有助於讓他們了解自己。

向前行
「所有問題行為,都是求助行為。」
正如同在教導「解讀別人的肢體語言」,要孩子去「找到線索、解讀、回應」一樣,我們如果這樣重新去看待這些明明「很聰明」、行為卻令人頭痛的孩子,在惱人的行為背後,去感受的到他們到底面臨的困境、解讀孩子的困難所在、回應他們需要的協助。

在團體班中,剛加入的成員有人課程不甚有反應、有人口語溝通能力較弱、有人第一次上課即滿場跑衝出教室、有人躺在桌上、拒絶、憤怒、用刀割物品….,經過一年的參與,年輕老師的認真準備與有效協助之下,所有孩子們對活動的參與都更自在投入:我們看到孩子願意進入團體、坐在同伴之間、開心參與遊戲活動、積極與同儕互動等……自信正向積極地表現、還展現協助同伴的優勢能力。

這就是孩子們被全新看待後所展現出的自信與能力。
在新竹市自閉症協會,我們看到奮鬥不懈的協會幹部,努力地經營得來不易的教師群與教學資源;我們看到特教老師認真教學,只為了要實踐教學理想;我們還看到勇敢的孩子和信任的家長,讓這樣的課程可以有機會實現。這樣善的組合,是新竹的福氣,更是我們家長們要呵護、珍惜的。

和體制內的教育建立有效的連結,是我們紿終努力的方向!協助體制內的教師熟練、有效地進行社交技巧教學,是我們不變的初衷,更是未來持續堅持的使命!

心得分享–看見美的眼睛–王怡蘋老師

因為一場研習,讓我接觸了Super Skills,還記得廖老師和黃醫師說過,希望這樣的課程除了幫助孩子,也能幫助教學現場的老師,讓老師們遇到這群高功能自閉症或亞斯柏格的孩子,能有方法的去面對教學上的瓶頸。我想,身為第一線的老師,我真的得到幫助!我獲得的不僅是教學上的技巧,更獲得了一雙看見「美」的眼睛。

研習只是對課程的初步認識,是學習的序幕,踏進新竹自閉症協會,開始實作的教學課程才是真正具挑戰性的演出。雖然職場上不是沒碰過亞斯柏格或是自閉症的孩子,只是,當我面對的是「一群」自閉症或亞斯柏格的孩子,面對每一位孩子的困難與獨特性,在第一堂課結束,真教我感到身心俱疲。孩子們跑的跑、叫的叫,要兼顧孩子的感受、教學的氣氛曲線、教學的流暢度,還要看見孩子的反應並增強他們努力所做到的行為舉動,難度之高,不可言喻。有幾度,身為老師的我,真的好想放棄這樣的學習機會,反思自己的心態,我了解到自己是想要「逃避」。幸好,廖老師與黃醫師總會安排顧問日,來看看我們教學的近況,關心我們是否遇到困難,教學後也一定給予我們非常具體的建議,讓我們看見自己未發現的優點與缺點,對於我們的努力,總是不吝惜予以正向鼓勵,讓我的心裡一次次受到感動,更有能量的堅持努力下去。今天若選擇逃避了,應該就不會有今日的成長。

Super Skills的精神,像鷹架一樣,給孩子支持,讓他們發展出社交技巧的能力,我們必須要有一雙看見「美」的眼睛,才能讓鷹架向上搭起。為什麼呢?與一般的孩子比起來,他們有太多不足之處了!若是教學者總是期待教學後,孩子的表現就會一次到位,那

麼真是太為難孩子了。孩子們想不想擁有朋友?想不想得到老師、同學的步的「美」,這樣會造成孩子內心的挫折,孩子會開始想要逃避,老師也會教得很無力。雙贏的方式無他,就是擁有一雙看見「美」的眼睛。

這群孩子已經上了將近一年的課程!小小的美,逐一堆疊,我們發現了每位孩子看的到的進步。例如,有些孩子總靠著仿說來溝通,現在,孩子能依據對話內容,開始有自主性的回答。或許,有些問題仍然不能順利的回覆,我們又會不自覺得想提示孩子請他們仿說,結果,並不是我們要他們說,他們就一定想說,因為我們所提供的仿說句,並非他們的需求,直到我們說出孩子所認同的內容,他們才願意說。這樣的狀況,說明了一件事,低口語的孩子不是不思考談話內容,而是他們有提取與輸出上的困難。給他們練習機會與支持,他們會成長的。

給予孩子什麼樣的輔助與支持很重要。有時我們會低估孩子的能力,不自覺幫孩子太多,反而會讓孩子的成長無法表現出來,適時的放手,才能看見孩子進步的美;有時我們也可能高估孩子的能力,不自覺要求孩子更多,反而讓孩子受挫,即時的教學調整,才能讓孩子擁有成功經驗,願意再練習。Super Skills中的每個章節,對老師和孩子都是不同的挑戰,但是,對我而言,我學到的是最核心的價值:要時時刻刻去看到孩子的努力與成長,多一份理解與發現,才能讓自已擁有一雙看見「美」的眼睛,才能給予孩子最需要的協助,才能讓孩子進步。

這樣的價值觀念,我學到了,也帶走了,在我的職場上,很受用!期盼有更多人一同認識這一套課程,一同嘗試教學,陪伴孩子練習與成長。大家一同努力,不孤單!

浤媽的分享—小浤媽媽

小浤自102年11月份來協會上super skills課程至今已有7個月了,小浤進步很多感謝老師的用心教導。

小浤他很喜歡與人互動不管大人及小朋友都是,但他互動沒有技巧且方式又錯誤,所以常使得小朋友不喜歡跟他玩又討厭他甚至排斥他,與小朋友互動過程中小浤很挫折,所以小浤會用打人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憤怒。也因如此小浤喜歡與大人互動甚至於小朋友。

這半年多的super skills的課程,小浤透過課程中的演練他知道與人互動有方式也有步驟也了解到自己以前的錯誤方式,雖說小浤互動的技巧還不是很熟練,但透過super skills的課程他有了初步的概念,雖說只有概念但在上super skills之前和上至目前為止他的打人行為已有減少很多,雖說沒有全部去除但看得到次數在減少。

在與人互動當中小浤知道須用語言的方式來與人交談,表達讚美及等待加入對話,雖說技巧還是很差,但透過課程的演練他了解到原來可以利用這樣的方式來進行,現在又慢慢感覺到小浤又開始會去找小朋友一起玩,挫折感雖說還是有但減少了許多。

Super sills書本中寫到的『社交啟動技能』這個技巧對小浤幫助很多,小浤很喜歡來協會上課,因為他在上課當中他是很愉悅的沒有壓力的這都要感謝教導老師的用心及耐心,很感謝新竹市自閉症協進會的課程安排及人員的協助,讓課程能一直延續下去也感謝黃穎峰及廖敏玲老師對super skills的付出,家長及小朋友都很受惠。

我的零分人生      曾明雪(吳杰倫媽媽)

我的人生本來很平凡,有個談戀愛結婚的老公,在滿懷期待下生了兩個可愛的孩子。但…這麼平凡的家庭,沒有想到有一天竟會因為孩子的特別與特殊,而讓我的人生跌到谷底…我曾經懊悔我的人生,怎麼會比零分還不如?怎麼會是個零分的人生?

老公在老二快兩歲帶去看感冒時,隨口問了醫生:「怎麼我的孩子叫他沒有反應,不太理人,眼神怪怪的,也不太對勁。」醫生說:「你快去找大醫院排檢查,他可能是自閉兒。」後來我們到長庚的兒童心智科檢查,醫生對我們夫婦說:「老二是自閉兒,可以直接送去療養院或機構,這樣的孩子,你們教不來的,無法救他,他是個零分。」

聽到這樣的結果,我們當然沒有馬上接受,我們決定去署新再做一次聯合評估。當時心想:既然要檢查,就帶兩個孩子一起檢查吧!那時老大五歲,老二兩歲。醫生說:「老二不用再做檢查,確診為自閉兒;老大智商不足,是智障。」

當天回家後,我呆坐在房間裡,老公站在門外指責我:「都是你造成的,生了這種小孩,還二個都有問題……(一堆難聽的話語脫口而出)」我心裡也委曲,好像都是我的錯,怎麼會這樣呢?

從此以後,老公只要放假就藉口回家照顧婆婆回婆家,家裡大小事都放任不管,消極地不願回家,不願面對家庭的問題。甚至婆家的人,也不甚諒解,要求老公不用幫我任何事,讓我自己想辦法帶小孩,因為他們認為都是我的錯。

我瘋狂地帶孩子到處做早療,署新、國泰、馬偕、東元、融合學校、128(益兒寶)機構、小太陽,也到長庚針炙,定期去長庚做心智評估。善良的醫生看到老二都說:「妳可以不用再來回診了,再看也沒什麼差別。我的心實在沮喪到不知該說什麼?」

那段時間,我每天都渾渾噩噩、忙忙碌碌地過日子。還要面對老公的碎碎念、漠不關心、潑冷水。忙碌地跑早療,但小孩沒有明顯進步。長期失眠,我的情緒瀕臨崩潰,身體的免疫系統也出狀況,頭部曾得帶狀疱診。我曾經憂鬱地想去死。每天想拿刀子把愛哭的老大砍死,因為不能打老公,就打愛哭的老大出氣,可憐的老大,每天都被我海扁。

精神不濟的狀態下,人家說什麼,我心裡都沒有客觀的判斷。任何不實報導、迷信的方法,我都想去試試。我夢想有一個速成的方法,讓我的孩子可以一夕之間就像正常人一樣。做這樣的夢,當然不會實現…面對婆家不諒解的狀況,娘家不僅沒有支持,還冷言冷語地奚落,還有老公無情的傷害,我每天都是以淚洗面,打小孩過日子。撐到有一天,憂鬱症爆發,我受不了了!我去爬了飛鳯山,我想從山上跳下來自殺,我不想活了?!這樣零分的人生,我不知道我該怎麼辦?我沒有力氣再活下去了…

我連續爬了三天的飛鳯山,忽然看到一棵大樹發了嫩芽,我覺得好神奇哦!大樹一年四季都不用蓋被子,不用特別照顧,小嫩芽它自己會長大。而我怎麼這麼想不開?還不如一枝草、一棵樹的生命力?與其花力氣在此抱怨零分的人生,為什麼不把力氣拿去再拚搏一番呢?難道沒有方法嗎?

感謝協會舉辦了董媛卿老師的課程,讓我有機會學習教孩子的方法。原來我的孩子,只要找到適當的方法,他是有希望的,不應該是被放棄的孩子。我的人生,從此不再黑白,不再徬徨無助,我充滿了幹勁!面對每一天,都充滿了喜悅!

我是在民國九十五年開始上董老師的課,剛開始都聽不懂上課內容,董老師在上課時ㄆㄧ ㄌㄧ ㄆㄚ ㄌㄚ的出了一些題目,手都跟不上老師講話的速度,好想逃之夭夭。董老師常常出題目到廢寢忘食,打電腦打到眼睛受傷,醫生警告再不休息,眼睛可能要瞎掉。看到董老師像「拼命三郎」的拼命,天生學障的我,還養育著被醫院判為零分的孩子,找不到理由藉口不努力,我硬著頭皮撐下來,豁出去了,努力持續上課。

初期上董老師的課時,我覺得董老師太理想了,我的孩子連坐都不會乖乖坐好,更別想對他做任何訓練?!那時老二的狀況是不理人、會打人、隨時撞牆、自殘、推桌子、晚上不睡覺,讓照顧他的人都累癱了…我只期待有一天他可以聽的懂人話,不自殘不自傷,跟家人和平相處。更何況我根本聽不懂董老師上課講的內容,上課抄的筆記,回去看幾遍也看不懂…但我當時心裡有個疑問,這位老師的東西若沒有實用性,她如何能教數十年呢?反正孩子都沒救了,也沒人可以幫我把孩子教起來?為什麼不試試看?當時的家庭氣氛,很精彩!每天大人小孩哭鬧不休,丈夫就像路人甲一樣,有空也不會進家門,能躲多遠就閃多遠。

帶著疑惑的心情,持續上董老師的課。在第三至五年間,忽然發現董老師所教的課程,好像有點用耶!雖然我還是聽不懂董老師在教什麼?但孩子比較不鬧了!其實我也沒有依照董老師的提問法來教孩子,我只是用董老師的方法,每天帶孩子做操作型教具。我每天和孩子耗八個小時,因為他不肯乖乖坐好,所以我由後面環抱住且抓著他的兩隻手,不斷地拉著他的手做操作型教具。剛開始他當然不肯做,很鬧,一不留神,不是推倒桌子,就是把教具灑的滿地,可以腳踢桌腳到流血,稍不注意,滿口教具在嘴裡。為了耗他做操作型教具,我當時都 得了血尿。但看到孩子漸漸靜下來,不用再抓兩隻手,只要坐在旁邊,可以不斷地依指令操作,我就覺得我的人生真的有了希望!而我的老公在這個時期,雖然仍是冷眼看著我的 努力,但他開始慢慢做家事。我告訴我自己要更堅強!

近二年上董老師課時,終於聽得懂一點點董老師在教什麼,慢慢體會去實做董老師所教的東西。現在我的孩子可以背英文單字,用閃的,就記起來了。數與量可以計算二位數的加減。國語文理解沒有問題。他的眼睛開始有了表情,會開心地笑,也會與人互動。生活自理方面,會自己穿脫衣襪,幫忙做簡單的家事,在學校當老師的助手小老師。雖然仍是沒有口語表達,但董老師的提問法,提升孩子的推理能力。現在我對孩子的期許是,也許有一天,他真的可以出去工作!而我們一家人現在很和樂,老公愛回家,願意和孩子互動。現在這個家 不是我的枷鎖,是我成長的動力。

過了十年,才終於體會董老師的用心。為什麼教自閉兒要一步一腳印,不然他們的服從性,自殘,時空交錯,偏好性,如何能克住。感謝董老師用這一套,有組織有系統的教法,讓我的重障兒能有點進步,夫妻感情融治,人生由黑白轉為彩色人生。今日董老師功德圓滿,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會更努力教孩子,讓他成為社會的資源,才不會辜負董老師的一片心意。

我的老公,其實很愛我們這個家,只是面對孩子的狀況,很不知所措,由開始的逃避與躲避,到現在比時下所謂新好男人還好上百倍。他看到我為孩子重新學習,為孩子教學所作準備的付出。他包辦家裡的所有大小事,他幫我們洗衣服,拖地,煮菜,煮飯,照顧小孩,… 到協會上董老師的課,帶孩子去參加董老師的親子課。現在我們倆合作互間,也回到當初的甜蜜。因此,我感謝老天爺給我這二個可愛的好孩子與好老公,我只能說我的內心充滿了感恩!

最後,我想分享我一路走來的心得給大家。

在家庭方面,有緣當夫妻,要好好相處,一定把老公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好好經營彼此的關係。夫妻要相互合作,一起面對孩子的特別與特殊。而我們的小寶貝,也不是他自己要成為這個樣子的…這條路雖然辛苦,但也不失為人生的第二次成長機會,抱著感恩的心,面對自己的人生,重新學習,重新成長。

心情方面,不要妄想一步成功,人生沒有捷徑。不要做夢,唯有認真實做,才有希望。

上董老師課的感想,剛開始聽不懂是正常的,但不要說聽不懂,做不來。一次聽不懂,就再聽一次,一年聽不懂,就再來一年,聽懂一點,就進步一點點。保持學習的心情,保持進步,不跟人比較,勉勵自己保持進步。聽懂多少不重要,努力回家操盤孩子才是王道!做多做少;,沒有關係,只要起步,就不難。

和孩子相處,別忽略還有其他手足,也要保留一些時間給其他手足。若時間不夠分配,可以找外面的支援,不應把孩子「放生養」,不然,這個孩子會有嫉妒心,偷偷欺負手足。

要調適自己的身心,不管再累再痛苦,要維持自己身心的健康,這樣才有體力拼命每一天。

我常勉勵我自己的一段話,分享給大家:「人在世間,最了不起的,最受我們肯定尊敬的人,就是他的鬥志,他的意志力,他的善念,他的善念,他的善心。

與她同行一段 祈媽103.09.28

謝謝我們家的生命歷程中她曾參與過,套句外子的話:「若沒有她,我家就少了一個。」她是誰?她是令人尊敬的董媛卿老師。

與她的結緣,早在我家暄祈五個月大時,由幾位唐寶寶家長發起的課程,當時的我們正處於盲、茫、忙的階段,就跟著大夥上過幾堂課。只記得學到許多基本常識,但有些內容尚不適合當時孩子的年齡,所以僅牢記要多灌詞庫及訓練孩子的服從性,其他的則忘光了。

直到孩子近四歲時,才在美鳳的介紹下又有機會重新向董老師學習,無論從教具操作、詞庫重建、串句的學習、圖卡的操盤…一連串的課程中,讓我體會到即使已做早療,孩子仍有許多未能具備的能力,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協助。在近一年多的時間,我常新竹、台北兩地跑的努力想多學習老師的技巧。當時的老師真是嚴厲有名的,不知嚇跑多少家長呢!雖然我自己每次上課也都是戰戰兢兢的,深恐一個不小心就惹她生氣,但我仍喜愛跟隨她。

還記得那時的週五晚上教具課,大夥一起聚在新店的摩斯漢堡店和老師上課外,還有天南地北的聊天,偶爾一起去逛十元店選購教具,都讓我增能不少也結交到不少好夥伴。最特別的是,每次結束課程,我準備返回新竹時,老師就會藉故表示要陪我去搭車,雖然我知道她搭車方向與我不同,但她都會說:「沒差,都可以。」因為我知道她擔心我的安全,但我何嘗不擔心她的安全呢?可是,她就是如此貼心,讓人不得不愛她。

在老師的強力要求留職停薪一年半的時間,我一邊學習老師的技巧,一邊實用在孩子身上,果然看到孩子些許的進步。我覺得老師最棒的地方是,她隨時都在觀察孩子們的發展過程,因此她的課程設計就依著孩子們的情況再加添許多內容,如:發現特殊兒家中的手足問題,就開給手足上的課;大部分特殊兒將上國小,除上基本能力課程外,就加開國小學科能力—國語及數學課程,讓家長比較有心理準備迎接孩子上國小後的生活。

例如在國語課程中,老師告知家長未來孩子上學後該如何協助學習的步驟,有:唸讀的技巧、課文如何分段轉行、如何協助整合內容、潤句的方法及抄寫認字訓練…。我發現使用老師的依「詞」斷句轉行的方式,讓暄祈因此認識不少字且比較聽得懂一些詞語的意思,甚至偶爾還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使我們驚訝不已。或許孩子的學習速度較緩慢,認識的字詞量也不多,但卻能紮實表現出他的學習效果!

在數學課程中,老師讓我們知道生活中處處是學習的機會,即使只是一張不起眼的DM,都可應用成教學的利器。更重要的是在教導數學時不應將計算題與應用問題做切割,因為兩者都互有相關,例如:孩子會計算後,要能做口語應用題;而寫應用題前應先以計算題形式讓孩子熟悉。課程中我最欣賞老師的是,她利用各種不同的形狀、造型大小不同的積木,就可讓孩子具體明白許多算數的原理原則。這讓我深刻明瞭幫忙特殊兒的學習,是需要將許多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不可習慣用講解法來教學。由於暄祈有運用董老師的方式教導,所以她一直到現在五年級了,數學仍勉強跟得上,這都應該歸功於董老師啊!

另外,老師常提及:國小學科間是相輔相承的,不應特別分開強調學習某一學科,應該練習做整合性的題型,如:數學題中會運用到語文的技巧,分成文字上、文字下的問法及基本生活常識;而國語文中也會出現數學概念或計算。所以平常在教導孩子時,應儘可能做到國語和數學整合的地步,而這也是我們一直努力在做的方向。

老師不僅協助特殊孩子的學習情形,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家長成長。比如說:她常提醒我要做媽媽,不要只做老師,要與孩子建立好關係。也幸好有她的提醒,現在我與孩子的關係好很多。另外,她也會留意我與另一半的關係,因為她認為家庭關係和諧,孩子的學習狀況才能好,所以也常提醒我要盡家庭責任,因此我家老二才有機會來到人世間,對這件事外子是非常感激老師的。

即使老師幫助我這麼多,無論在教學上、管教上、甚至家庭生活上,但最後我仍未能如她所願的協助她完成心願,雖然我深感抱歉,但老師未曾責備,且選擇尊重我的決定,真的非常感激她所為我做的一切。如今老師離開了,對於她曾陪伴過我的那段日子,我仍銘記在心,也會努力將所學應用於教學上,以告慰她老人家辛苦的教導。

一生的導師 (傳翊爸媽)

在老大2歲半還不太會說話時,照顧他的奶媽婉轉的暗示他跟其他孩子反應有些不同,我單純的想只不過是晚點說話而已,不用太在意,殊不知即將到來的診斷結果,會令我們夫妻感到多麼的無助。

「你們看,他的手一直重複玩輪子的動作,加上說話時不看人眼睛,語言又慢一點」,這些都是自閉症的特徵,當台大的兒童心智科醫生這樣告訴我們。那時我們腦中一片空白,自閉症?怎麼可能?他看到我們會親近而且喜歡抱抱,怎麼會是自閉症?

歷經無數個徬徨失眠的日子,因緣際會得知董老師的課程資訊,開始了週六週日的假日課,回想第一次上課已是七年前的事,情景卻又是那麼清晰。「你們搞清楚是誰生出這個小孩?不是我耶,自己生的卻不好好教」董老師的責備,讓在場的父母啞口無言,是啊,我們對孩子的付出都遠不及於她的一半。「還不趕快抄下來,回去好好操盤,自己的小孩還想找別人教?」董老師唸了一頓後又繼續飛快的出題。本來寫字就不快的我們,常漏東漏西,最後老師都會叫大家到前面去拍她已排好的題目。後來又上了較多次老師的課,才明白董老師想要教我們的,不是學術上的東西,而是完全針對我們小孩所設計,從基本能力課程到各個方法論,目的是要讓最了解自己小孩的家長,當自己小孩的導師,而不是把小孩交給鐘點老師。

董老師其實是刀子口豆腐心,更有一顆對孩子溫暖,對教學熱情的心,口說「不談個案,不處理問題行為」,但還是貼心的安排上課的家長,帶小孩來讓她看看,從而在上課時間裡,開始提點家長,需要對孩子教學加料的部份,在她的眼中,「沒有問題小孩,只有不夠努力的家長」。

雖然因為工作的關係,只能上董老師的假日課程,能吸收與執行的部分,可能不到老師所講授的十分之一,但這些年一路走來,面對小孩成長所發生的一些問題,不會像一開始的慌張,甚至亂投醫,而是檢視老師所教的,對照給予小孩還有那些不足的能力,才會衍生出這些問題,再回頭幫孩子做補救教學去補足他的能力。

真的很感謝董老師無私的解惑與分享,讓我們夫妻對孩子的未來重燃一絲希望,雖然這條辛苦的路還很漫長,但每每想到董老師的教誨,總是帶給我們希望與力量,很難過老師的離開,也很遺憾近些年沒能再多上老師的課,聽聽她詼諧幽默的教誨與溫暖的鼓勵話語。我們夫妻永遠感念於心!她是我們一生的導師。

憶生命中的恩師貴人    林靜宜(芷倩媽媽)

九月十六日,天氣晴,一群好久不見的同學相約到台北只為了我們生命中的恩師貴人-董老師。

當天,往北上路途中,我們很有默契的都不去觸碰心中的那傷處,輕描淡寫帶過,但在看見老師牌位時,大家所有壓抑的情緒頓時潰決,泣不成聲,跪在牌位前跟老師報告著女兒的學習情況,還有那一直在期待復課日時,能得意說出的國89分成績也一併跟老師報告,但期待復課日的我,真沒想到再見老師會是這種情況!

老師把一生最寶貴的時間都花在我們這群特生與家長身上,但最後的人生旅程卻選擇低調面對,沒讓我們了解她的身體情況,而最後能為她做的就只剩下誦經迴向,當天我們全體在為她誦經祈福時,有人說,有感覺到老師在身旁,是真的嗎?若老師真的在身旁,就聽得到我們的誦經聲中混雜 著不斷的啜泣聲,感受到我們這群學生是多麼的不捨和難過!

記得剛開始上老師的課時,就是一直抄筆記,本來想回家再好好整理,但回到家卻發現內容有時連自己都沒理解,根本不知如何教小孩,但隨時上課次數增加,就慢慢了解到老師出的每道題目的用意與操盤的步驟,但還是沒勇氣帶小孩上桌,一直覺得小孩一定不懂題目內容,一天拖過一天,心 ;裡其實很焦慮,壓力就在此時出現了,因為明知找到方法可以教小孩卻為自己找太多藉口拖延,沒付諸行動!

終於有天把心一橫,帶女兒上桌,第一次做題目時,真的,自己都快瘋了,根本沒辦法完成一份題目,邊做題目還得邊做辭庫補料,但就因為這個第一次,下桌後,讓我發現小孩該補強的地方在哪,問題在哪,該如何去補救。

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就會利用上課時請教老師,例如,芷倩在做三時空時,對「現在」,「未來」都能自己回答,但對「過去」就必須給選項,請教老師後,原來是相關性能力不足,回家後把相關性筆記好好自己消化研究,那段時間就加強相關性操盤,後來,芷倩的三時空就不再成問題,而且發現她會開始注意生活節奏,不再被動等指令!

就這樣在不斷操盤修正過程中,漸漸掌握到彼此適應的操盤模式,原來,壓力有時真的來自不行動,開始操盤後,腦中想的就是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煩惱問題本身。

我何其榮幸能成為老師的學生,讓我在茫然無措時,能有一套有效的方法來引導教會小孩,面對老師的驟逝,不管心中再如何不捨,也只能以佛號廻向,恭送老師往西方極樂世界,能報答恩師恩澤的只有持續用老師理念,好好教育芷倩,謹記著老師教誨,培養提昇她的能力,讓她能自食其力養活自己,成為一個誠實還懂得感恩的人!

董老師是我生命中的貴人與天使 (瑞蓉)治禾媽

依稀記得認識董老師九年餘,在孩子上小學時,遇到董老師,她是我生命中的貴人。那時,孩子剛上小學,孩子在學校狀況百出,常常疲於奔命於家庭和學校。

直到有一次參加自閉症協進會開辦董老師的課,才發現用董老師的教學方式,我的孩子是可以進步的; 原來孩子不是學不會,他是有學習障礙。若善用董老師的教學方式,按步就班持續的教他,好比帶蝸牛散步一般,只是步伐慢了些,但是孩子可以用適合他的步調走他的學習路程。

當我們家長操盤董老師的方法,遇到瓶頸時,只要是老師能力許可的範圍(且事先跟老師預約時間),老師會義不容辭的給予適切的解決方案,她只有完全的付出,卻不要求任何的回報,董老師師恩浩瀚,對她的感謝,真是沒辦法用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

與董老師之緣 (世美-晉緯媽)

認識董老師十年了,雖然近年因孩子入國中而較少上課,但她所傳達的觀念早已深植內心,即使有自己的教養模式,但理念的出發與方法的運用卻源自老師的傳授,經常在冷靜思考或與人討論的同時,聯想到這不是老師曾說過的話嗎?她就是這樣一位影響人至深的老師。

老師堅持只為家長上課,因為她覺得與其帶著孩子四處奔波上課,為什麼不能由照顧孩子時間最長的家長來教呢?所以她不但教家長方法也教導家長思考,觀念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曾說過:「為什麼家長教孩子會生氣?那是因為大人的自傲在作祟!」乍聽之下覺得不可思議,經過一段時日的沉澱才發覺真是如此,當認為「只要努力就無所不能」的家長面對學習力弱的特殊兒,總會覺得他們不夠認真而發怒、沮喪,甚至有焦慮、憂鬱的情況出現。

但當放下那份自傲,才得以「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有所不能,面對孩子的挫折,也可以對他說:「沒關係!再試別的方法或走別條路也可以。」,作家蔡潁卿不也說過:「媽媽是孩子最初的老師。」這句話放在特殊兒的身上最適合不過了,教養特殊的孩子是家長一生的修煉。家長決定孩子的教養模式,只要心態正確,孩子的將來即使無法像一般人順遂,也能一步一步踩著自己的步伐走穩。

記得三、四年前,協會有段時間處在社工人員青黃不接的情況,有時甚至沒有社工,但那時老師的課程仍能開成,不知情的還以為協會厚此薄彼只開老師的課,其實是由上課的家長們分工合作-有人負責影印收錢交給協會、有人負責接送開門…,才讓課程順利進行。那時老師所收的鐘點費之低,她想一來減輕家長的負擔,另外也能讓協會有收入,有時甚至還將部分所得回捐予協會,家長們看到這樣一位不為謀利、與家長站在同一陣線的老師,怎能不深受感動呢?也因為老師的付出,才有一些忠實的學生家長願意跟在她身旁四處聽她上課,不論課程是在台北、桃園、新竹,甚至台中。

最近幾年聽到老師眼睛有黃斑部病變的問題,其中花太長時間打電腦出親子課題目,也是原因之一(親子課至今也有五年之久了,所需題目完全由老師提供,老師未收分文,家長所繳費用完全歸協會收入),直到年初從會訊得知老師因身體因素退休了,大家還以為只是一般的不適,都沒想到這段時日她正忍受著人生最大的病痛折磨!以往承受她恩澤的家長卻一絲幫忙也用不上,也無從得知她的近況,她選擇與世隔絕了,就如同老師摯友所寫的追思引言:她不願驚擾、麻煩別人。  

乍聞老師過世的訊息,內心除了震驚生命的無常外,還有大大的遺憾,遺憾近三年沒再去上上她的課、主動向她說說孩子的近況,只能藉由這篇短文來遙寄心中的感恩-很慶幸在過去帶領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這樣一位老師引導,我們和孩子都珍惜、懷念這曾有的緣